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

松林旁邊麵


「阿公~挖來阿!」


「喔~妹妹哩來阿」


這是我每次去吃麵時固定都會先跟阿公阿嬤打招呼的對話。


阿公的小麵攤沒有招牌,麵攤隔壁是松林美術社,於是我幫他取了一個代號叫做「松林旁邊麵」。阿公跟阿嬤住在一棟兩層樓的老式洋房裡,他們就在自家前面擺攤做生意,一開就是幾十年(我也忘記是幾十年了?),從下午六點營業到午夜十二點。


記得第一次去吃麵是冬天,喝一口熱熱的麵湯,身體好暖和,阿公阿嬤卻只穿了薄薄的短袖衫褲,可見他們一直以來都是辛苦工作,用勞力換取生活安定,才能練就一身硬朗。


前陣子阿公休息了好一段時間,我以為這個老麵攤從此就要成為絕響了,也很擔心老人家是怎麼了,後來詢問了旁邊美術社的老闆,原來是老人家久站腳力無法負荷這樣的工作量,去開刀了,修養一段時間,中秋節前後會再營業。


好期待,密切注意!







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

涼扇






叔叔說他小時候就常常看到阿太(阿婆的媽媽)拿著檳榔扇坐在藤椅上納涼,這已經是約六十年前的事了。

而我小時候常常在阿婆房間玩耍,發現阿婆床墊下有好多檳榔扇,原來是阿婆把剪好的扇子放在床墊下壓平。長大以後,在外地求學工作,阿婆房間裡的檜木衣櫃、鐵床、床墊下的扇子以及她房間裡的獨有氣味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中。

叔叔還跟我分享了台灣檳榔樹的發展史:約民國75年,台灣經濟起飛,因為十大建設籌備完成開始動工,建築業、運輸業等等開始興盛,於是工人需求量大增,而他們喜愛吃檳榔提神,所以檳榔價格高漲,大約是目前的10倍之多;再加上原本家裡種植蓮霧和稻米的年輕人紛紛找到工作,無法天天照顧這些農作物,則改種此類經濟作物,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台灣滿山遍野的檳榔樹。







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

蒸籠阿公



話說2010年4月我們在高雄哈馬星扇形鐵道舉行鐵道影展時,認識了在隔壁工作的黃先化阿公。阿公在這裡經營一家蒸籠店已經二三十年了,裡頭的蒸籠和檜木桶都是阿公親手製作。阿公說他從小約12、13歲就開始跟父親學習這項技藝,父親則傳承自爺爺。

今天早上我們再次親自去拜訪阿公,請他幫我們製作一個竹子飯匙和一雙竹筷子

切割出飯匙長度

雛形

快完成了

接下來要做竹筷子


竹削紛飛 落在阿公腳上

一個小時內完成了
阿公說這種是來自南投的孟宗竹,此種竹子較耐用

做完我的飯匙和筷子,繼續削竹片做蒸籠

阿公的手工竹椅

用了幾十年的工具,好有味道

看到這些可愛的蒸籠真想買一個回家





回家仔細看看阿公做的飯匙和筷子,上面都是手工一刀一刀雕鑿出來的痕跡,讓我覺得這些刻紋好珍貴,我覺得這就是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