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

黃老先生有塊地


這個國慶日的連續假期我們安排了3天2夜金門旅行
最後一天起了個大早在民宿附近走走散步、看看還沒有大批觀光客和遊覽車干擾的金城鎮水頭聚落。

發現前方有塊農地,有個穿白色汗衫的老杯杯正在給蔬菜澆水,他的澆水器大得離奇
於是我們沿著田邊小路走進去


阿公性黃,是水頭聚落主要的姓氏,已經80好幾了
阿公種了好多種蔬菜
小白菜、韭菜、蔥、薑、菜瓜、秋葵、芋頭...
阿公說這些菜都只是種來自己吃的


我問他說這兩個灑水器裝了水那麼重,你不會很吃力嗎?
他說習慣就好,''做事人就是安內阿!''
當時我心裡想著我好幸福喔,身體不用承受這些沈重的重量






阿公有3塊小農地、1塊大農地
這邊灑完就換另一邊,容器裡的水用完了再去除水槽添水
來來回回,我們也跟著阿公從這邊走到那邊


小農舍裡面養了很多雞,咕咕咕咕一直叫


我們發現隔壁也有個阿公正在給蔬菜澆水
他也使用這種大型的灑水器
更驚人的是他取井水

金門真是個特別的地方
雖然觀光業發達,這些當地的小村民仍然過著自給自足傳統的生活方式
雖然很多古厝都修復得光亮又堅固拿來當民宿,旁邊卻也還有很多古厝牆上依然留著當時戰火時期的彈孔,裡面的住戶還是一樣過著恬淡自得

這些菜都被蟲吃得坑坑洞洞,可見這些菜有多健康




阿公送給我們一小袋他種的秋葵
一看就知道這些秋葵飽滿又健康


大約早上8點終
工作結束、換上拖鞋、提著已經順利長大的蔬菜回家
看著他的背影、回想剛剛阿公辛苦工作的模樣
我深深感覺到泥土的香氣與滋潤
原來單純的生活是那麼美麗



回家之後立刻煮了這些秋葵
川燙、冰鎮、灑一點鹽巴
好好吃喔~
甜甜的、沒有一般秋葵的澀味
看看這些大小不一的秋葵,真的很開心!

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

乾瓠瓜


「瓠」:形聲。字從瓜,從誇,誇亦聲。“誇”意為“虛空”。“瓜”與“誇”聯合起來表示“虛空之瓜”。本義:(短頸大腹的老熟)葫蘆) 同本義。



那天翻開長物志看到其中一個段落在解釋「瓢」,覺得很有趣,他是這麼說的:


瓢,得小匾葫蘆,大不過四、五吋,而小者半之,以水磨其中,布擦其外,光彩瑩潔,水濕不變,塵汚不染,用以懸掛杖頭,及樹根禪椅之上,俱可。更有二瓢並生者,有可為冠者,俱雅。其長腰鷺鶿曲項,俱不可用。


長物志裡還解釋了葫蘆這東西,他說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品。它最早是宮廷盛水用的工具,後來逐漸發展為貴族把玩的用品,製作工藝也日漸精巧。清康熙年間匏器工藝發展到了最高峰,出現了筆筒、花插等式樣新奇、紋飾豐富的匏器。清中期後,火畫、壓花、刀刻等製匏工藝相繼出現。


於是我回去鄉下找了幾個乾瓠瓜,每個姿態都不一樣,把他們擺放在一起,就好像每個人的體型都不相同,膚色也不相同。鋸開其中一顆較小的瓠瓜,裡面竟然有162種子,好像中國多子多孫多富貴的象徵。



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

松林旁邊麵


「阿公~挖來阿!」


「喔~妹妹哩來阿」


這是我每次去吃麵時固定都會先跟阿公阿嬤打招呼的對話。


阿公的小麵攤沒有招牌,麵攤隔壁是松林美術社,於是我幫他取了一個代號叫做「松林旁邊麵」。阿公跟阿嬤住在一棟兩層樓的老式洋房裡,他們就在自家前面擺攤做生意,一開就是幾十年(我也忘記是幾十年了?),從下午六點營業到午夜十二點。


記得第一次去吃麵是冬天,喝一口熱熱的麵湯,身體好暖和,阿公阿嬤卻只穿了薄薄的短袖衫褲,可見他們一直以來都是辛苦工作,用勞力換取生活安定,才能練就一身硬朗。


前陣子阿公休息了好一段時間,我以為這個老麵攤從此就要成為絕響了,也很擔心老人家是怎麼了,後來詢問了旁邊美術社的老闆,原來是老人家久站腳力無法負荷這樣的工作量,去開刀了,修養一段時間,中秋節前後會再營業。


好期待,密切注意!







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

涼扇






叔叔說他小時候就常常看到阿太(阿婆的媽媽)拿著檳榔扇坐在藤椅上納涼,這已經是約六十年前的事了。

而我小時候常常在阿婆房間玩耍,發現阿婆床墊下有好多檳榔扇,原來是阿婆把剪好的扇子放在床墊下壓平。長大以後,在外地求學工作,阿婆房間裡的檜木衣櫃、鐵床、床墊下的扇子以及她房間裡的獨有氣味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中。

叔叔還跟我分享了台灣檳榔樹的發展史:約民國75年,台灣經濟起飛,因為十大建設籌備完成開始動工,建築業、運輸業等等開始興盛,於是工人需求量大增,而他們喜愛吃檳榔提神,所以檳榔價格高漲,大約是目前的10倍之多;再加上原本家裡種植蓮霧和稻米的年輕人紛紛找到工作,無法天天照顧這些農作物,則改種此類經濟作物,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台灣滿山遍野的檳榔樹。







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

蒸籠阿公



話說2010年4月我們在高雄哈馬星扇形鐵道舉行鐵道影展時,認識了在隔壁工作的黃先化阿公。阿公在這裡經營一家蒸籠店已經二三十年了,裡頭的蒸籠和檜木桶都是阿公親手製作。阿公說他從小約12、13歲就開始跟父親學習這項技藝,父親則傳承自爺爺。

今天早上我們再次親自去拜訪阿公,請他幫我們製作一個竹子飯匙和一雙竹筷子

切割出飯匙長度

雛形

快完成了

接下來要做竹筷子


竹削紛飛 落在阿公腳上

一個小時內完成了
阿公說這種是來自南投的孟宗竹,此種竹子較耐用

做完我的飯匙和筷子,繼續削竹片做蒸籠

阿公的手工竹椅

用了幾十年的工具,好有味道

看到這些可愛的蒸籠真想買一個回家





回家仔細看看阿公做的飯匙和筷子,上面都是手工一刀一刀雕鑿出來的痕跡,讓我覺得這些刻紋好珍貴,我覺得這就是生活。